电商团队kpi,现在做电商运营工作的基本工资是多少呢
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电商团队kpi, 以及现在做电商运营工作的基本工资是多少呢对应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。
文章目录列表:
现在做电商运营工作的基本工资是多少呢?
电商新兴起的一个职业,很有挑战性的工作啊。
运营是把控整个电商平台的,任何一个动作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,真的是良心职业了。可能作为老板,为了平台利益,给运营发工资还是以提成为主,能力业绩获得的工资占主导,基本工资应该会很低,这个职业注定了能力决定一切,没办法,既然做了这个职业,尽力做好,多学习多用心,工资不会很低的,运营做好了,对个人本身也是一种历练,不错的职业。
我也是一位运营,其实这个职业蛮辛苦的,天天盯着数据,心惊肉跳的,就怕搞了活动效果不如意,这时候不会想工资的事,只会想老板看到数据会怎么样?那种心情,就像学生考完试老师读成绩一样的忐忑啊,每天跟数据打交道,时间久了也会疲惫,只能说自己学会调整心态,努力学习,多坚持吧。
电商运营这个职业前景怎么样?
无论什么时候,电商都处于人才紧缺的情况!
如今的电商趋势大家都是有目共睹,有人退出,有人进来,有人创业,有人打工。而这个行业太浮躁、浮夸的现象,商家与人才的基本诉求(如岗位内容、能力)等标准不一,无法基本信任度,价值认同感,间接导致行业人才流动性很大,造成 了“人才紧缺”的假象。
无论是老板还是人才,都在骑驴找马、观望,试图找到更合适的。
随着电商发展,“运营”在不同阶段的公司都存在很大的“概念混淆”,想想2007年,我们那时的“运营”几乎是老板直接对接的管理层岗位,而现在的“运营”分的太细,烂大街了;如产品运营、推广运营、客户运营等等。
而部分所谓的人才,对自己的职场岗位认识也不够,可就是希望找到薪资高、专注某岗位职能、双休、氛围好等企业;而多数电商老板也并非成型的大公司,除售前售后,很多运营人才许多的诉求都达不到,反观人才的能力也与公司的诉求无法匹配。
所以,在收入待遇与具体内容标准的双向认识无法解决的基础,哪个行业都一样,紧缺!
电商运营人才最被欣赏的能力就是品德及状态!
一位生意人,或老板得学会揣摩人性,充分利用人性。
对于空降的稍微牛逼点的人才,其实是很难留住的,大都选择好点的公司镀镀金、跳板,作为下次高薪或创业的资本。所以,在公司业务非常需改善的前提,一般我不会招这类人,彼此都累。
所以,为风险最低,避免忽悠欺诈,品德的诚实度是我最看重的,其次是状态的投入!你可以不牛逼,可以应届生,甚至什么都不懂,但浮夸,高调,又木讷懒惰的群体,哪个老板都不会喜欢。
理论上的公司经营中,人力成本都是很大的问题,所以,每个成熟的公司或运营在人才身上的投入,试错,培养等都会存在一定的承受标准及评估,比如绩效考核。
一个成熟的公司,团队,对一个新进的人才大都前期3-5天属于放养状态,熟悉业务流程、熟悉公司文化,熟悉团队价值等等,从中评估最多的就是:状态、品德,因为能力一两天真的无法凸显出来。再从接下来的状态价值体现,评估该人才的潜力,值不值得培养!
我不会给新人多安逸的时间,因为彼此时间成本、人力成本都很大!
絮絮叨叨也不知道讲了一些什么,这是我个人对这个行业的现状有感而发,至于这个行业有没有前景,我相信大家都有目共睹,就不多说什么了。
最后,引用《教父》中一句很有质感的台词,与君共勉: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,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,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。
阿里巴巴是如何制定KPI的?
首先,阿里绩效考核分两块:价值观+业绩,各占50%左右。阿里独特的江湖文化在业内赫赫有名,所有阿里员工的价值观都要向马云的「六脉神剑」靠拢,马云曾对HR部门下达指令:要严把招聘关,招聘优秀的人才,要吸引那些「和阿里的味道一样的人」。所谓「和阿里的味道一样的人」即认同阿里价值观的人。
在HR眼里,员工一般被分成以下几种:
1、「WILD DOG」:业绩优秀,但价值观不符
2、「RABBIT」:没有业绩的老好人
3、「STAR」:有业绩也有团队精神,也常被形容为「猎狗」
4、「BULLRING」:业绩一般达标,价值观基本相符
5、「DOG」:业绩和价值观都不达标
其次,阿里的绩效打分体系有严格的排序,以前是「2-7-1」,现在是「3-6-1」(10人以上团队),这种强制正态分布绩效在其他大公司也存在,是被广受争议的绩效制度之一。
阿里的绩效打分大致是这样的:
30%的员工可以评为「最好」,10%的一定会被评为「较差」,60%的人为「一般水平」——这是强制分布的,每次考评,团队的分数都要符合这个「3-6-1」的分布。
HR制定这种政策的出发点还是「林子与鸟」的理论,林子大了,什么鸟都有,人和人肯定是有差的,HR希望通过这样区分,能够要求管理者区分员工的业绩,用量化的标准,分出好、中、差的区别。同时,希望能够用业绩导向激励员工进步,向更高的工作目标冲刺。
绩效考评的方法是什么?
阿里的考评根据员工的层级划分为两种:
1)M3/P8及以下,实行通关制
通过季度考核、年度总分将依据员工四个季度的平均分和价值观改进趋势给出。
2)M4 /P9及以上,不执行通关制
以述职为主要方式进行直接打总分。
阿里绩效考评的挑战
阿里坚持高绩效的文化,绝大部分工作是可以量化的,KPI是团队共同奋斗的目标,是调配资源的指导。
应该说,这种将价值观和业绩结合的绩效考评方式,对于创业初期的老员工来说是有效的,但是随着阿里的极速扩张,一个挑战越来越明显:那些表面上认同阿里文化但骨子里却不以为然的员工,可能并不适用。
马云作为老板希望员工:
要为我们的Mission、Vision和Dream去奋斗,而不是为完成KPI任务,更不应该是为了奖金而努力。
但是员工却不见得这样想。转一封阿里前员工蔡学镛先生撰写的「KPI心理学」,一针见血地指出了KPI的弊病:
阿里巴巴集团大部分的员工,每季或每半年都要接受一次的KPI考核,看看他绩效如何。关于用KPI来打考核,许多员工其实都有一些负面的看法,而管理层也知道采用KPI有时候会有负面效果,但是没有更好的方法之前,我们还是仰赖KPI。
我已经到阿里巴巴的支付宝上班一年多了,对于KPI,我有四阶段的心理变化,值得描述一下。
刚进公司时,我对KPI的重视程度是70%。大多数的时间,我做的事都是KPI设定的任务,有些事情,虽然不是KPI关注的任务,但只要对公司有利,我依然会去做。这是第一阶段。
后来,我对KPI的重视程度降低到30%。大多数的时间,我做的事都是对公司有益处的事,至于是不是KPI的重点我就比较不在乎了。这是第二阶段。这是对公司最好的阶段。
接着,我发现做正确的事会导致自己的KPI不好,无法升迁,于是我开始变成100% KPI导向。只要不是KPI的内容,我就不愿意做。这是第三阶段。公司把一个员工逼到这个阶段,是很可悲的,对公司也是一个伤害。
第三个阶段不会持续太久,会立刻变成第四个阶段:对KPI重视程度为0%。这表示对于自己在这家公司的前途已经不在乎,准备开始找工作了。我现在正在第四阶段,至于会不会有第五阶段,我就不知道了。
70% -> 30% -> 100% -> 0%,你在哪一个阶段呢?或者,你有不一样的折线图呢?
综上